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

给美诺西斯(Menoeceus)的信中的一段话:

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无病痛,灵魂无搅扰,而不是通宵达旦的狂饮和寻欢作乐,也不是性爱,更不是在豪华的餐桌上享用山珍海味,满足口腹之欲的所谓快乐生活;快乐是一种清醒的理性,它探究我们所作一切选择的背后的根据,把可能给灵魂带来最大困扰的那些信仰抛弃(译文选自《致美诺西斯的信》)。


伊壁鸠鲁(Ἐπίκουρος,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没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而真正的快乐来自简单的生活,没有恐惧和焦虑。相较之下,追求财富、权力和名声只会带来痛苦和折磨。
伊壁鸠鲁区分了动态的快乐和静态的快乐,前者是指正在满足一种欲望时产生的快乐(例如享用美食时的快乐),后者则指欲望得到满足后的平静之乐(例如饱餐一顿后的快乐),伊壁鸠鲁认为静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伊壁鸠鲁又提出,享受平静之乐( the peace of a tranquil mind)的障碍之一是对死亡的恐惧,且这种恐惧又被宗教信仰加剧:也就是说如果你招致神明的愤怒,你就会在来世受到严惩。但伊壁鸠鲁并不打算通过提出一种不朽的替代状态来对抗这种恐惧,而是试图解释死亡的本质。他首先提出,当我们死去时,我们对自己的死亡毫不知情,因为我们的意识(或我们的灵魂)在死亡时就不复存在。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伊壁鸠鲁认为当人不受任何痛苦折磨、欲望也都得到满足后,就会进入“毫无纷扰”(Ataraxia)的最高境界。

@ref: https://zh.m.wikipedia.org/zh-cn/%E4%BC%8A%E5%A3%81%E9%B8%A0%E9%B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