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

叔本华的“意志”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意志,(德语 Wille),人的一切行为是由意志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构成的,在叔本华看来两者是具有同一性的。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活动不是感性和知性,即思考过程的那种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属于表象,和物自体即意志无关。

意志只在行为活动中使自己现身,事实上它应该被理解为某种无法抑制的冲动,确切的说是盲目的冲动,某种非理性的欲求。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这种盲目的冲动,一切表象中的活动只是使我们感觉自由的假象。意志是一种不能被克服的东西,我们每一行为都是意志的现身。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构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于是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

人的痛苦来自于意志(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叔本华提出的如何避免痛苦,是通过禁欲主义摆脱意志(欲望)。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第四部分中,叔本华提供了一种以禁欲主义的方式来找到希望的可能。他认为人只有在摆脱一种强烈的欲望冲动的时候才能获得其根本上的自由,只有打破意志对于行为本身的控制,才能获得某种幸福的可能。

且叔本华不赞同自杀,因为自杀行为正是肯定了生命意志本身的显现。

尼采的意志

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德语:Der Wille zur Macht)
“权力意志”这种中译法有争议,因为这很容易让人连想到权力意志是种政治权谋或权力争斗的力量,但这是种误解。像刘昌元先生就建议译为“力量意志”。

权力意志是尼采在经过价值重估后提出来作为他的价值准则,权力意志是种最基本的驱力,曾被他用来解释物理上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扩张等等,乃至于人类的心理、文化的现象。尼采认为这些背后都是由权力意志所推动的。

尼采早期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但在1878年出版《人性,太人性的》一书,以格言方式讨论从形而上学到宗教乃至于性别等各种议题,也是在这本书里尼采明确的抛弃瓦格纳和叔本华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