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b.海德格《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2006 陈嘉映 / 王庆节 合译) - 原文摘录,豆瓣链接:存在与时间 (豆瓣)

  • 此在的非本真状态并不意味着‘较少’存在或‘较低’存在。非本真状态反而可以是按照此在最充分的具体化情况而在此在的忙碌、激动、兴致、嗜好中规定此在。
  • @todo 待整理

“此在”的三层空间

摘自《一个等待与无用的民族: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第二次转向》/第一章/1.2:《存在与时间》:在被抛与筹划之间

// 海德格的“三层空间”:
// - 被抛的处境:沉沦、或以操持与烦生存于世
// - 向着未来筹划:离开常人的沉沦
// - 决断的到时:向死而在

《存在与时间》确立了这一系列新哲学话语的起点以及基本的结构—— 一个三层的基本“范型”。《存在与时间》也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即只有“此在”(Dasein)追问存在本身的意义,其他存在者只是追问 存在者的存在者性或者存在者的整体,从而遗忘了存在本身,传统形而上学就是如此。只有“此在”通过生存的出离,去追问存在的意义,才能打开之间的场域。
// ‘场域’指三层之间的空间,打开场域才能将周围-共在-自身区分开来

  • 1.221.第一层是“被抛的处境”:人类被抛在一个三重世界之中,这是区分为“周围-共在-自身(um-mit-selbst-Welt)”的三重世界。“此在”被抛于世,因此可以从现象学区域本体论的方式区分为:周围世界——共在世界——自身世界。
    “此在”以 操心与烦1 的情调生存于世:周围世界是与自然生活环境相关的现存生活世界;共在世界主要是一些明确打交道的他人;自身世界则是“此在”追问存在而与其他存在者区分开来,尤其与常人区分开来。
    无论是烦神,还是烦忙,“此在”总是从被抛的世界中开始自身筹划。
    —— 在这个日常生活世界中,“此在”的生存出离拉开了与常人的距离,这是存在者的生存论差异所打开的间距或“之间”。

  • 1.222.第二层是“筹划的敞开”:“此在”的自身理解与筹划,摆脱沉沦状态(某个主体的“自身理解”——“筹划”——“意义展开”——针对的则是“沉沦”状态,甚至是敌对状态)。
    “此在”要从常人状态区分开来,必须以“烦”为基本情调去进行主动的筹划2,这就是“此在”的意义理解与解释,建构一个本己的意义世界,
    这个阶段以“用具”(Zeug)的“使用”(Gebrauch)为生存论操作的重心,通过区分开生存论的“上手状态”(Zuhandenheit)与现存的“手前状态”,以现象学解释学的“作为”结构建构一个意义关联的世界(以解释学方式补充胡塞尔现象学noesis-noema的意向对象与意向活动),
    并且继续展开“烦”(或操心)的意义结构,才可能避免常人的沉沦(verfallen)[3]。“此在”的意义理解通过不同的言谈或沉默的倾听,或者携带朋友的声音,与常人相区分,并向着未来筹划。而不与之一道筹划的他者则成为对手或敌人,成为对峙或争辩的一方。
    —— 把这个筹划所赋予的意义世界与常人并不筹划的沉沦世界区分开来,形成存在论的差异或“间域”,它有待于敞开,并不现存地存在着,它来自于“此在”的生存筹划,才可能与常人的世界彻底区分开来,这需要斗争,需要争执,才可能打开此间域,让上升的继续上升,让沉沦的彻底沉沦,甚至被灭绝。

  • 1.223.第三层是“决断的到时”:“此在”的生存筹划尽管敞开了空间,但要保持持续的敞开,要彻底与常人区分开来,形成决定性的事件,则必须决断,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身性,这是“时间性的到时”与“边缘域的构成与敞开”。
    “此在”向着未来筹划,必须进入更为彻底的出离状态,这是“此在”倾听良知召唤的无声之音,而产生“畏”的情调,通过“向死而在”4的先行,因为只有“死”才是“最为本己的、无所旁涉的、不可超越的、确知的、然而又是不确定的可能性[1]”(SZ: 309/367),甚至是“不可能的可能性”。“此在”才成为本己的,才获得时间性的有限性规定,但这又并非生物学的死亡与死去,反而更为靠近基督教良机的发生。而这个等待与倾听,只有通过决心,才可能保持敞开,只有在决断中形成边缘域,这就形成了“此在”的意义,即时间性。

1.23.海德格尔的哲学由此确立哲学话语的生成模式,从《存在与时间》开始,海德格尔区分开“此在”(Dasein)与“常人”,常人是注定沉沦的,只有“此在”才会去追问存在的意义而出离自身,摆脱“人性”,成为生存者,在倾听良知召唤中,向死而在,而获得“本真”(Authentic)5或本己的自身性,即获得时间性,建构起自身世界的视域。不断进入“被抛”的状态,再通过某个主体生存出离的决断,向着存在去理解与“筹划”,这构成海德格尔最为基本的哲学动作,并且打开“之间”的地带。由此形成了海德格尔最为基本的思考框架:一方面,“此在”必须不断深入被抛处境(Geworfenheit),越是深入被抛的处境,进入更深的深渊,越是抵达世界的深处,越是经验到实际性的处境;另一方面,也就越是需要去筹划或开抛(Entwurf),向着更高的高处筹划,不断筹划,更为敞开。这个被抛与敞开的张力,不断打开“之间”的场域,就是“此在”生存的新世界。存在论差异之为差异:就在于不断打开这个间域,而非陷入静止停顿之中。

本真(Authentic) @link:: 05a.此在的本真-海德格的存在主义

https://www.sohu.com/a/200698036_227314


@tag: #存在主义 #海德格


  1. 1.烦: 在《存在与时间》里,人的行为举止分成三个方面:和形形色色的事物打交道,和他人打交道,和自己打交道。这三个方面,分别用Besorgen,Fuersorge,Sorge来标识。Sorge一词具有忧虑担心和操持置办两重主要的含义。Besorgen也有忧虑担心和操持置办两重主要的含义,只不过Sorge更突出忧虑而Besorgen更突出置办,因为后者主要具动词性而且有个及物的词头be。Fuersorge既然以Sorge为词根,难免有Sorge的意味,不过通用的含义主要是照顾、帮助、救济。这三个词,熊伟先生分别译作烦、烦心、麻烦。我分别译作烦、烦忙、烦神。 by 陈嘉映
  2. 2.筹划: 海德格尔在《哲学论稿》中使用了以werfen为词根的一组词语,主要包括entwerfen,loswerfen,Entwurf,Entwerfer,Entworfenes,Werfer,Wurf,Gegenwurf,Loswurf,Geworfenheit等。这些词语按说都有“抛”(werfen)这个词根,但英译者却作了一个区分: Entwurf 翻译作 projecting-open(筹划性开启) ,entwerfen 翻译作 to project-open(筹划) ;除这两者之外,上述其他带有werfen的词语则统统以英文throw和throwing译之,也即以“抛”译之。我原先比较赞同英译者的这种做法,稍作修正,把动词entwerfen和名词Entwurf译为“筹划”(或“筹划性开启”),因为正如英译者指出的,这两者指的是一种为存有所居有的开启和揭示行为;其他诸词则以“抛”为字根译之。 by 孙周兴
  3. 3.沉沦(verfallen): “沉沦”一词听起来带有否定的意义,但在海德格尔自己看来,以“常人”标识日常存在的此在,并且以“沉沦”标识日常此在的基本存在方式,并没有直接的伦理学意义。所谓“沉沦”并不带有任何消极的评价,而是意味着:此在首先且通常总是寓于它所烦忙的世界,多半消失在常人的公众意见中。“此在首先总是已经从它自身脱落、即从本真的能自己存在脱落而沉沦于‘世界’。共处是靠闲谈、好奇和两可来引导的,而沉沦于‘世界’就意指消散在这种共处中”。(海德格尔,1999年,第204页) by 孙周兴
  4. 4.“向死而在”或“向死而生”: 德文Das Sein zum Tode,英文Being towards death
  5. 5.本真: 本真(Authenticity),或译真诚性。真诚性(authenticity)连通著个人的未来和过去,使自我具有连续性。它还要求在这种关系上接受自己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