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0e1.关于剩余流动性

剩余流动性

流动性可以说是金融市场含义最丰富的概念之一了,但并无统一的定义,这里的“宏观流动性”指宏观层面的(货币投放、居民-企业-金融部门之间)的流动性,也即货币-信用周期中衡量是否是“宽货币”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包括海外流动性;
微观流动性”特指股票/债券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与股市短期运行情况更具相关性;

宏观流动性

  • 海外流动性观测指标:美元指数、离岸人民币、美国长短债利差、中美十年国债利差,主要影响国内的 H股 和 A50定价;

  • 国内中短期流动性同步观测指标:SHIBOR3m、十年国债收益率、以及AAA同业存单收益率,与流动性负相关,与(债券和存单的)价格净值负相关;

  • 国内中长期流动性同步和滞后指标:

    • M2同比-社融同比:反应的是货币供应量和实体经济融资的差速值。
      如果指数上行,意味着货币宽松,但是企业融资需求弱,表现是银行同业投资活跃,但是非标偏弱。同业投资主要投资固定收益类,非标是真实运用至实体经济的融资。所以,对股票而言这个剪刀差的直接影响是偏弱的,但对于债券利率表现是有效的指引。

    • 商业银行总资产/央行总资产:反映的是银行和央行的资产增速差,
      指数上行说明商业银行较央行资产扩张更快,是为宽信用,反之 则为紧信用。

    • M1同比-PPI同比:M1 变化很多时期都是由地产销售驱动的,地产销售作为大额消费,居民往往需要贷款,然后会创造出相应的货币,转移为企业存款。所以当货币供给M1 改善时,往往背后伴随着地产销售改善。经济在地产周期的带动下可能走出衰退走向复苏,投资者基于这一点,会提前入场做复苏交易,从而推升股票价格。

    • M1-M2同比增速:M1的构成是企业活期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由于可以随时支取,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指数上行:经济预期变好,企业和居民的活期存款增加,可能是宽货币转向宽信用的转变。考虑到M1和房地产销售的关系… 指数负向扩大可能代表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后续可能转向宽货币

【图1】中短期流动性指标(10Y国债收益率/AAA同业存单一年收益率/MLF一年利率):其中同业存单的收益率和SHIBOR3m基本一致,前二者(国债和同业存单收益率)放在一起作为观测指标,当两条线走势同时下行/上行时,对应流动性的宽松/收紧,两个指标的走势确定性更强
中短期-流动性观测 2022-12-29

【图2】隔夜SHIBOR & 3个月SHIBOR:


微观流动性 = 新发偏股型基金规模 + 北上资金净流入 + 融资余额 - 重要股东减持 - IPO募集

@ref: 2022 年 A 股“钱”从何处来? - 华尔街见闻

(一)展望2023年,伴随美联储激进加息减缓,国内宏观经济与盈利回温带动市场摆脱资金困境,A股有望迎来近8000亿元的增量资金,其中:
资金供给来源主要来自偏股公募基金净增量(约8000亿)、私募基金净增量(约5600亿)、保险资金股票配置(约4900亿增量资金),个人养老金产品(约105亿增量资金),杠杆资金(融资)净流入(约2500亿),外资(北向)净流入(约2700亿),散户资金净买(约3100亿);

(二)展望2023年资金需求:

  • 股权融资需求将回升至1.77万亿元,其中IPO约6400亿,再融资约1.13万亿;
  • 产业资本净减持规模可能会达到3700亿以上;

资金需求来源主要来自IPO(约6400亿)、再融资(约1.13万亿)与交易费用(约4100亿)。

《剩余流动性与资产表现》

@tldr:
探讨了几种“剩余流动性”指标的异同:M1-PPI同比增速差M2同比-名义GDP同比M2同比-社融余额同比等… 以及2022年,这几种流动性指标都较好,但今年资产(股债资产+房产)的走势却出现了背离的原因:

对于M1-PPI同比增速,以前之所以有效,是因为M1增速和房地产销售绑定较多,过去几轮经济周期M1增长都伴随着房地产销售的增长,新一轮地产周期启动,经济在地产周期的带动下可能走出衰退走向复苏,基于这种预期,股市情况可能有较好的表现;但今年M1增长并不是居民部门购房与消费驱动,主要贡献是金融部门、海外部门与政府部门。

对于M2同比-社融余额同比,其中同业投资和非标(同业拆借存单和非标准化债权),分别是两者最核心的两项,两者的剪刀差与M2同比-社融余额同比趋势基本一致。货币政策宽松、融资需求偏弱时,同业投资较为活跃,非标偏弱,此时剪刀差会趋于走阔,在这种环境下利率会趋于下行,剪刀差对债券利率表现有指引价值。但对股票而言,这个剪刀差的直接影响是偏弱的。


“剩余流动性”是金融市场研究中较为盛行的概念,它通常被认为是实体未吸收的、进入金融市场的货币规模。在实际应用中,M1 同比-PPI 同比M2 同比-名义GDP 同比M2同比-社融余额同比等指标均可用于度量。

“剩余流动性”越充裕,资产价格表现会越好;但今年明显不同,偏宽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之下,M1 与M2 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实体经济偏弱,M1 同比-PPI 同比、M2 同比-名义GDP 同比与M2 同比-社融余额同比等指标均明显走阔。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背离,“剩余流动性”扩张带来资产价格上涨这一逻辑是否成立?本文将对此做些探讨。

目前市场度量“剩余流动性”通常有三种方法。

  • 一是用货币市场利率度量(十国债收益率 & SHIBOR),认为货币市场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意味着流动性淤积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
  • 二是用M1 同比-PPI 同比M2 同比-名义GDP 同比度量,其中M1 同比与M2 同比表示货币供给,PPI 同比与名义GDP 同比代表实体经济消耗/需求的流动性,总供给扣减调实体经济消耗流动性即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剩余流动性;
  • 三是用M2 同比-社融余额同比度量,认为社融表示实体经济的货币需求,货币总供给扣减实体经济的货币需求即为金融市场的剩余流动性。

我们重点关注后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按照我们的流动性分析框架,代表的是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基础货币供需作用的结果,与后两种所指代的“存款货币”即广义流动性的剩余有本质区别,这一点我们在《宏观金融如何从入门到熟悉》一文有过详细介绍。

今年用后两种方法度量的“剩余流动性”都出现了明显改善。但是金融资产的表现却很差——万得全A 在今年前七个月下跌了12%

在经济衰退时期,微观主体对货币的偏好会明显提升(倾向于保留现金),货币会更多发挥价值贮藏职能,而不是在实体与金融市场上用于交易。
因此,即便货币供给在逆周期调节政策作用下趋于扩张,实体经济仍偏弱,被创造出来的货币也不一定会进入金融市场,推升金融资产价格,而更有可能被微观主体持有 或沉淀在银行体系中。

既然“剩余流动性”对资产价格有指引作用这一逻辑存在缺陷,那么为什么经验数据显示M1 同比-PPI 同比M2 同比-名义GDP 等剩余流动性指标与万得全A 确实存在相关性呢?
我们理解,这背后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剩余流动性”指标主要是由货币供给M1 与M2 驱动,而货币供给M1 之所以会对资产价格有一定的指引价值,主要逻辑在于:M1 变化很多时期都是由地产销售驱动的,地产销售一则会带来居民存款向企业存款的转移,二则作为大额消费,居民往往需要贷款,这会创造出相应的货币,变成企业存款;地产销售在很多时期又是经济表现的“晴雨表”,是国内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所以当货币供给M1 改善时,往往背后伴随着地产销售改善,新一轮地产周期启动,经济在地产周期的带动下可能走出衰退走向复苏,投资者基于这一点,会提前入场做复苏交易,从而推升股票价格。

今年正好是这一情景。稳增长政策虽然带来了基建投资的修复,但由于地产下行惯性与疫情影响,基本面偏弱的预期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即便稳增长政策带来了货币供给的扩张,投资者也不会因此入场做复苏交易,资产价格自然也就很难出现趋势性的上涨

今年上半年,M1 同比增速为5.8%,较2021 年末提升了2.3 个点。M1 主要由流通中现金M0 和企业活期存款组合,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占比在80%以上,是M1 波动的主要来源。
企业活期存款主要由五个来源,一是金融部门的融资;二是海外部门跨境收付;三是政府部门财政支出;四是企业部门内部定期转活期;五是居民部门购房与消费。

今年上半年M1 的升幅,显然不是居民部门购房与消费所致,其主要贡献是金融部门、海外部门与政府部门。

另一个用于度量“剩余流动性”的指标M2 同比-社融余额同比,其内涵和上述提及的M1 同比-PPI 同比以及M2同比-名义GDP 同比有显著不同。

从宏观视角粗略来看,M2 代表的金融机构负债端,社融代表的是金融机构资产端,两者的剪刀差代表的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相对变化,如果M2同比-社融余额同比的剪刀差走阔,也就意味着金融机构负债端较为充裕,但资产端较为缺乏,金融机构出现了结构性资产荒,此时利率往往趋于下行。

  • M2主要是由存款组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是四个因素:跨境收付(外汇占款)、银行信贷与投资信用债、银行投资政府债券、同业投资。这四个因素当中,跨境收付(外汇占款)与同业投资由于不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的支持,因此不计入社融,只会单方面影响M2,会造成M2 与社融增速的差异。
  • 社融主要由信贷、非标、企业债券融资、股票融资、政府债等项目组成。在这些项目当中,非标、非银投资的企业债券以及股票融资只会带来存款的转移,并不会创造出新存款,因此只会影响社融本身,并不会对M2 造成影响,也会导致M2 与社融增速不同。

总结而言,造成M2与社融增速差异的主要是前者的跨境收入(外汇占款)、同业投资、以及后者的非标和直接融资项。在这四个项目中,同业投资非标是最核心的两项,两者的剪刀差与M2同比-社融余额同比趋势基本一致。

同业投资和非标(同业拆借存单和非标准化债权)主要受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和融资需求等因素影响,货币政策宽松、金融政策稳定与融资需求偏弱时,同业投资较为活跃,非标偏弱,此时M2 同比-社融余额同比剪刀差会趋于走阔,在这种环境下利率会趋于下行。
所以,无论是从宏观视角粗略来看,还是从统计视角细致来看,最终我们都会发现M2 同比-社融余额同比主要是对债券利率表现有指引价值。
对股票而言,这个剪刀差的直接影响是偏弱的。非标是真实运用至实体经济的融资,同业投资是银行表内的投资,主要投资固定资产收益类资产,直接投资到股票市场

就2022这一年而言,制约资产价格中期趋势的核心变量之一是地产。如果在流动性领域要关注除“剩余流动性”和货币供给之外的相关变量,最核心的应是居民中长期贷款
宏观环境超预期;流动性环境超预期;但地产信用风险与疫情变化超预期导致货币供给周期重新回归被地产周期驱动的传统框架;

@ref: 广发宏观:剩余流动性与资产表现__新浪财经

《关于股市剩余流动性的研究》

@tldr:剩余流动性充裕,利好十年国债和小市值股票这两类资产,但信用风险降低(一般来说,经济复苏,信贷增加)正好相反


剩余流动性越多,无风险资产价格越高。以债券市场为例,十年国债为无风险资产,在无风险资产供给增速给定的情况下(ps:把无风险资产的供给列为次要因素),价格变化主要反馈了剩余流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十年国债的价格是一个十分好的剩余流动性的观测指标。

地产信用风险贡献了很大比例的信用风险,当我们提到信用风险的时候往往指的是地产信用风险。

真正像十年国债的品种并不是成长股,而是小市值板块。
很多小市值股票的特征在于:既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通俗的来讲,就是做个题材,炒个概念,业绩要N年后才能验证。
这跟十年国债十分像,十年国债的特质在于:分子是固定的;对称的,小市值股票的特质在于:景气度无法质疑。因此,股市剩余流动性真正有效的标度是小市值指数,4.27股市见底以来,小市值指数持续上涨,累计上涨了33%+。这反馈了股市剩余流动性泛滥的局面。

  • 1、小市值指数测度股市剩余流动性;
  • 2、价值板块走势测度信用风险在股市的影响;
  • 3、债市和股市是同构的,同时反馈系统的信用风险分布;

尽管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同意这个结论——地产政策对小市值板块是利空,但是,市场总体是按照这个逻辑运行的。

@ref: 关于股市剩余流动性的研究|流动性_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