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M.00|个人知识管理-索引

相关笔记:Meditations / Thinking-知识管理

@tag: #_Index


开始:PKM 的定义,包括什么

中文wiki 个人知识管理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个人知识管理(英语: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PKM)是指个人对知识的搜集、分类、存储、索引等一系列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实现对个人行动更好的指引。个人知识管理反映了知识工作者对于个人学习和成长的诉求,属于信息学、知识管理的范畴。

搜索引擎出现之后,知识的本体记忆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快速搜集资料并内化学习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学习者的重要技能,这种技能就属于个人知识管理(PKM)。


英文wiki 个人知识管理 - 维基百科

  • 个人知识管理( PKM ) 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人们在日常活动中使用这些信息来 “gather, classify, store, search, retrieve and share” (收集、分类、存储、搜索、检索和共享知识)( Grundspenkis 2007 ) 以及这些过程支持工作活动的方式 ( Wright 2005)。这是对知识工作者需要对自己的成长和学习负责的想法的回应(Smedley 2009)。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知识管理(KM) 方法(Pollard 2008)。
  • 目前尚不清楚 PKM 是否仅仅是围绕个人信息管理(PIM) 的新包装。

01工作流

施工中 // 下面要写的注意区分“写作”和“学习”,二者可能有不同的工作流

  • 开始
    • Read it Later (Cubox,Safari的”阅读列表”,Pocket(已经很少使用),甚至微信的群聊)
    • 闪念笔记 (Drafts)
  • 处理
    • 阅读&学习 (SQ3R)
    • 初步笔记 (Inbox)
  • 知识回顾和内化 => 永久笔记 (Obsidian)

02笔记系统

=> @link:: PKM.01.我的笔记系统实践

03学习法

学习方法: 研究如何将知识内化的方法论,费曼学习法/SQ3R/SQ5R…

=> @link:: 高效学习法

归档

Part.1

已整理至 [[PKM.01.我的笔记系统实践.md]]


我在用的解决方案:

  • 笔记: 一句话概括,基于本地Markdown + 网盘同步,编辑使用VsCode/Atom/Sublime/Typora
    • 优点:
      • 数据完全属于自己,不用担心产品停止运营(经营不善),退出中国市场(Google/Yahoo)
      • 基于本地文件,很方便的使用网盘(Dropbox > 坚果云 > iCloud)同步
      • 基于本地文件,很方便的使用Git同步,以及发布到支持Git Page的博客(Hexo等)
      • 支持多种格式的导出,使用pandoc导出为各种格式(PDF/DOC/HTML等)
      • 综上,「一处写作,多处发布」
      • 打开的自由度: 比如在Chrome 里阅读,和网页没什么不同,网页打开的优点是 对于一个长网页,浏览器可以打开两个完全一样的窗口,但很多笔记App不支持同一篇笔记在两个窗口打开
      • 使用专业文本编辑器(VsCode..)的强大功能 // 正则搜索,多行编辑,”Symbol”搜索
      • 或者使用Typora这类支持“WYSIWYG”所见即所得、注重书写体验的编辑器
      • 对于双链功能的支持,使用Obsidian打开笔记目录即可 (因为Mkd的表达能力,双链的最小支持单位,一般叫做”Block”,只支持文件级和”#”标题级)
    • 缺点:
      • Markdown表达能力的不足,不支持复杂一点的排版(例如OneNote..)
      • 笔记无法记录复杂一些的metadata(创建时间、修改时间、创建地点等),不过可以通过YAML Header解决
      • 基于网盘 or git同步,没有现成的移动端App,解决方案如下:
        • 基于Git: WorkingCopy
        • 基于Dropbox: Editorial,1Writer,Mweb
        • 基于iCloud: 直接使用 iA Writer..等即可
        • 基于坚果云: 直接使用坚果云网盘的Mkd预览功能

笔记原则:

  • 每篇笔记做到“原子化”,即每篇笔记阐述明白一个问题。如果写作过程中,发现笔记越写越大,
  • 笔记的Link“克制化”,只有「笔记A」真的需要引用到「笔记B」的时候才建立两篇笔记的连接,胡乱建立双链是在毁掉自己的笔记系统(Obsidian-find-unlinked-files这种插件就是多余的)
  • 笔记还是传统的文件夹进行分类,每个文件夹是一个“一级分类”,比如哲学、心理学、文化艺术、健康等……
  • 规定“一级分类文件夹”下面不能再有子文件夹。不使用过深的文件夹也不必纠结分类的层级,因为层级过深的笔记会被遗忘
  • 文件的命名,使用二级类别-三级标题-笔记标题的格式,当然这么多层级不是必须的。这样命名的好处是,只要按文件名排序,笔记就自动“聚类”排列了。另一个实际操作的便利是,在VSCode里按下cmd+p (文件名模糊搜索),我可以输入二级标题就可以列出相关的笔记,输入三级标题同样
  • 当对一个领域的知识了解更加全面时,原来一个“一级分类”的文件夹不够用了,需要更细的分类。我的做法是,拆分。例如原来一个文件夹叫“亿级流量架构设计”,随着笔记类别的增多,这个文件夹分成两个更细粒度的文件夹“缓存设计”和“消息队列”,原来的“亿级流量架构设计”文件夹就没了,保证“库跟目录-分类目录-mkd文件”这种单层文件夹结构
  • 笔记内的#标题也提供了一种层级,我只在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里使用#,这样的一个方便之处是,VSCode、Atom会把 mkd的标题解析为 Symbol,按下cmd+T(VSCode) 或者 cmd+R(Atom)可以在整个库模糊搜索 mkd的标题1
  • 标签:用的时候也要克制,原则是“标签”的范围必须小于“文件夹”,例如“哲学”文件夹下面的 mkd文件,tag可以是“欧陆哲学”、“存在主义”等等,但不允许再出现“哲学”这个标签… 很多人的笔记系统用不好标签是因为没有提前规划,导致各种层级的标签都有。做个比喻,一个笔记库是一棵树的话,一级分类文件夹是主要枝干,一篇笔记是细小的枝干,Tag只能用来标记树叶,而不能标记枝干

@tag: #PKM #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