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斯大爆炸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通古斯大爆炸(俄语:Тунгусский метеорит)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908年6月30日0:17)发生在现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原埃文基自治区)上空的陨石空爆事件。爆炸发生于通古斯河附近、贝加尔湖西北方 800 公里处,北纬 60.55 度,东经 101.57 度,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 2 千万吨 TNT 炸药,超过 2,150 平方公里内的 8 千万棵树焚毁倒下。
由于通古斯地区过于偏远,当时只有少数科学家对这个爆炸事件感兴趣。就算当时有任何对这地区的调查,那些记录也很可能在接下来的混乱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和俄国内战中遗失。
现存对此地区最早的调查是于事件发生几乎 20 年后进行的。1921 年,苏联科学院的矿物学家列昂尼德·库利克到达通古斯河地区,并在这个地区调查当时陨石撞击的确切地点。尽管他们从未访问过爆炸发生的中央地区,但许多的当地记载使库里克相信爆炸是由巨大的陨石撞击引起的。他用陨石上的铁可能有助于苏联发展工业的理由,说服苏联政府对科学调查队给予资金。
1927 年,库利克的调查队在当地埃文基猎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爆炸区域的中心。让他们惊讶的是,没有发现任何陨石坑。烧焦枯死的树横跨大约 50 公里。少数靠近爆炸中心的树没有倾倒,它们的树枝和树皮则被脱去。倾倒的树则是向爆炸中心相反的方向倾倒。
接下来 10 年,有另外 3 支队伍被派到这一地区。库利克发现有一个小沼泽可能是陨石坑,但在排光其中的水后,他在底部发现一些树木残枝,所以确定那不是陨石坑。1938 年,库利克又找人来航拍整个区域,显示树是以一个像蝴蝶的巨大形状倾倒,然而他仍然没有发现任何陨石坑。
在 1930 年,英国天文学者弗朗西斯·约翰·威尔士·惠普尔指通古斯天体很可能是一个小彗星。由于彗星主要由冰与尘埃所组成,在撞击爆炸后就已经蒸发殆尽,所以没有留下一般石质天体会留下的陨石。而且,彗星说也解释了为何通古斯大爆炸后周边地区夜如白昼的现象,这可能是彗尾残留在高空的冰、尘颗粒反射阳光照亮夜空的结果。这一理论在 1960 年代也普遍获得苏联的通古斯调查员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