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0.经济学101

@todo: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link:: F20.宏观经济框架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例如消费者或企业,以及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单个的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又分为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理论(也称之为企业理论),
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
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又分为贸易、工业组织和市场结构、劳动力经济学、公共财政和福利经济学。

宏观部分

IS-LM模型

是由英国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和美国凯恩斯学派的创始人汉森(Alvin Hansen),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

➤ 模型简介:

IS-LM模型描述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 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净出口X-M 加合起来的 总支出 或者说 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r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可见在IS-LM模型中,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IS模型:Investment-Saving(投资-储蓄),IS模型是描述 产品市场 均衡的模型

$$ I(r) = S(Y) $$

  • I为投资,S为储蓄;
  • r为利率,且有 I=I(r),投资与利率相关;
  • Y为国民收入,Y(国民收入)=C(消费)+I(投资)+G(政府支出),且有 C=C(Y),消费水平随收入正向变化;

LM模型:Liquidity preference-Money Supply(流动性偏好货币供给),LM模型是描述 货币市场 均衡的模型

$$ M/P = L1(Y) + L2(r) $$

  • M为名义货币量,P为物价水平,M/P为实际货币量;
  • L是货币需求,Y为总产出,r为利率;
  • 通常将M/P视为由中央银行确定的定值,货币量L1和国民收入Y和呈正向关系,而货币量L2和利率r呈反向关系,从而得出“国民收入Y” 与 “利率r”的关系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斜率大小由实际货币量对利率和收入分别的敏感度决定,而位置由实际货币量决定。

将IS-LM移至同一图上,二者交点便反应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对于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很有意义。

通胀(inflation)

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总价格水平在一段时间内上升的速度。

什么导致通货膨胀?
我们可以相对轻松地定义通胀,但什么导致通胀的问题要复杂得多。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通胀源于生产成本增加等经济压力,并将政府干预视为解决办法;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通胀源于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各国央行应保持货币供应量与GDP相一致的稳定增长。

  • 温和通货膨胀:各国央行希望维持高达3%的温和通胀,以帮助刺激经济增长,但如果通胀远远超过这一水平,可能导致恶性通胀或滞胀等残酷局面。
  • 恶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学上,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急速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很快失去价值。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或更多,但很多时候会采取宽松界定,使用的比率会更低。
    • 恶性通货膨胀的共同特征之一是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这是由于政府需要为其巨额预算赤字融资。
    • 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通过迫使政府为赤字融资而发行钞票,巨额预算赤字可以导致快速的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反过来又增加了赤字。如果必须以货币手段融资的赤字非常之大,则因此而发生的通货膨胀会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
  •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叫超额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是凯恩斯先提出来的,认为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拉开“膨胀性缺口”,造成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即以“过多货币追求过少商品”。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实际因素主要有:
    • ①政府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而形成财政赤字,并主要依靠财政透支来弥补;
    • ②国内投资总需求超过国内总储蓄和国外资本流入之和,形成所谓的“投资膨胀”;
    • ③国内消费总需求超过消费品供给和进口消费品之和,形成所谓的“消费膨胀”。
    • 上述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发生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都会导致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这种缺口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才能弥合,这就引起了通货膨胀。
  •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由于成本上升时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工资推动、利润推动(寡头提高利润..)、进口和出口推动(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
  • 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开放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三个:
    • 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 货币供给途径: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时,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使得该国的对外贸易将出现大量顺差,而大量贸易顺差的存在,又会使该国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固定汇率制下,大量的外汇储备将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大大增加,从而引起国内利率降低、投资增加,并最终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 成本传导途径:由于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 财政性通货膨胀:当巨额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时,国债利率的提高,会带动社会利率总水平上升。另一方面,国债在金融市场上会部分替代其他金融资产(存款、有价证券),并在总储蓄中产生“挤出效应”,使生产性投资率下降。这时,赤字虽然没有直接引起通货膨胀,但因资金来源减少而引起的产业部门投资减少会影响长期资本积累,从而影响未来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而未来的供给不足仍是引起下一轮通货膨胀的隐患。如果要保持一定的社会投资水平,国债利率便不能过高,而这样国债就可能发不出去;但靠中央银行购进大量国债,扩大货币供应来压低利率,又可能使通货膨胀恶化。由此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赤字扩大──增发国债 ──利率上升和“排挤”社会投资──投资下降或停滞──供给不足──税收和收入减少──赤字进一步扩大。
  • 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如钢铁、猪肉、楼市、食用油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能有效抑制就会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进而造成全面通胀。

判断通胀的经济指标:PPI、CPI、进口价格指数 // @link:: F23.经济指标和历史数据

放水一定引起通胀吗? @link:: F28.费雪公式

滞胀(stagflation)

滞胀(停滞性通货膨胀),指的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同时,经济放缓甚至停滞的情况。其影响包括失业率攀升、消费疲弱、成本增加等。 滞胀对各国央行构成了特别严峻的挑战:

  • 中央银行通常加息对抗高通胀,在滞胀时期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失业率进一步上升。
  • 同时又无法通过降息刺激经济,因为这样做可能导致通胀进一步上升。

美国1970年代大滞胀的来龙去脉 | 民生策略

  • 当下市场投资者认知中的“滞胀”,似乎总是基于着美林时钟的框架,固化在需求驱动下的“滞胀期”,认为物价的上行最终只是滞后于经济总量的上行而见顶,滞胀期是如此短暂且最终可以走向没有通胀的衰退。我们希望投资者通过1970s的经验认识到,通胀的成因并非只有需求的上升,而滞胀的“梦魇”也可以持续如此之久。
  • 1970s美国走不出的“滞胀”循环:迟钝的货币政策&无效的价格管制和不断加强的通胀预期,原因主要有三点:
    • (1)过剩货币量是导致滞胀的主要原因;
    • (2)价格管制使得价格信号不能正确地反映市场供求,从而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造成供给面的效率损失,进而削弱供给面的活力;
    • (3)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胀预期上升先于供给冲击,使得高通胀不可避免,食品与能源价格冲击只是在其中扮演了并不重要的角色。
  • 如何走出“滞胀”:
    • 结合沃尔克紧缩的货币政策与对待工会更为严厉的态度,里根政府与美联储合力打破了“工资—通胀”螺旋的恶性循环,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美国公众对通胀的预期,逐步解决滞胀中“胀”的问题。
    • 里根政府的新政(大规模减税、放松政策管制)激发经济活力, 也逐步让经济走出了“滞”。

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通过持续激进加息将美国通胀水平从1980年初的两位数降了下来,但代价是美国经济两年内两次陷入衰退,被称为“沃尔克时刻”。

衰退、通缩、萧条

衰退 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 萧条
衰退过程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当然,如果经济处于滞胀(Stagflation)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

政府通常会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应对经济衰退:如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财政政策)。

通缩 表现为经济衰退过程中导致需求不足、同时货币供应不足导致的物价下跌 // 在有宏观调控的情况下,衰退过程中往往会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放水),并且现代生产国大部分产能都是过剩的,所以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微观部分

▷ 微观经济学相关主题:https://zh.wikipedia.org/zh-cn/微观经济学相关主题列表

  1. 消费者理论:效用(边际效用)
  2. 生产者理论:生产可能性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利润与利润函数
  3. 一般均衡理论:帕累托最优
  4. 博弈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纳什均衡…

边际效应

微观经济学里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margin),在某个模型中,发生变化的那部分就叫作边际。有点像摊烙饼,烙饼变大的过程中,变化的是其边缘部分的扩张(变化一定发生在边际)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就是产量变化时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的成本。
一般来说,在传统生产力,大规模生产可以拉低边际成本,使之趋近于原材料成本价。
边际收益,就是数量变化时变化部分的收益。

边际成本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Costs)

边际成本递减是指随着产量增加,成本将越来越小,例如规模效应,这是几乎每种商品的普遍规律,但应明确,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其递减的范围是有限的,即超过一定的限度,生产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将出现上升。

边际成本通常只按变动成本计算。边际成本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例如,生产某种产品100个单位时,总成本为5000元,单位产品成本为50元。若生产101个时,其总成本5040元,则所增加一个产品的成本为40元,即边际成本为40元。当实际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减。

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增。因为,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总固定成本就会递增。由此可见影响边际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产量超过一定限度(生产能力)后的不断扩大所导致的总固定费用的阶段性增加。

@ref: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0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