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他著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等,提出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结”、“欲力”、“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
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认为一切合理的科学理论,均具备证伪的可能,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永远不可被证伪,因此不具备科学性。阿道夫·格伦鲍姆在《精神分析学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Psychoanalysis,1984)中说波普的说法并不对,因为很多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可以从经验上证明的。罗杰·史克鲁顿在《性欲》(Sexual Desire,1986)一书中说弗洛伊德的抑制理论等确实是可以被证实的。但他仍然认为精神分析学太过于依赖隐喻,并非真正的科学。
20世纪中期以后,至少在美国精神病学家们开始逐渐减弱对心理分析学的关注。它在人文领域仍然是非常常见的理论,但在精神病学研究领域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理论简介
人格: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id,完全潜意识,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ego,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super-ego,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他的这一理论也叫做“冰山理论”。
@link::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与超我]]
梦: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压抑人的本我愿望,被压抑的愿望在潜意识的活动中并不会直接表达于梦中,而是通过扭曲变作为象征的形式出现,故梦都是象征的。佛洛伊德认为梦是由“显梦”(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隐梦”(latent dream-thought)所组成的。前者乃梦的表面形式,像经过扭曲与伪装的“密码”,以表现隐梦。
潜意识:佛洛伊德的理论核心之一为潜意识。19世纪西方主流思潮为实证论,相信人可取得关于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之真实认知,并以明智判断予以掌握。弗洛伊德则认为自由意志本为幻念,人无法全然意识到自我。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的层次之说,“在表层之下”另有思绪运作。弗洛伊德称梦为“通往潜意识之王道”,提供参与潜意识生活的最佳入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论证潜意识的存在。
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如升华概念所示,为不断转换客体。人生来即属“多相变态”(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体都可能成为快感之源。随不同发展阶段,人会固著于特定欲望客体——初为口欲期(如婴儿因哺乳产生的快感),继之以肛欲期(如小儿控制肠道产生之快感),随之为性器期(phallic stage),随后是潜伏期(latency stage),而最后性器官成熟后就会达到生殖期(genital stage)。孩童接著经历固著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但因此欲望有著禁忌的本质,必须予以压抑。
生死驱力: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互相冲突的两种欲望所驱动:爱欲(生存本能)与死欲(死亡本能)。弗洛伊德所说的爱欲,包含所有创造性、及产生生命的驱力。死欲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内在的冲动,欲回归至平静状态,甚至最终回到不再存在。佛洛伊德提出死欲的时间要比爱欲晚,他在1920年的《超越快乐原则》中首次提出死欲。
// @link @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读书笔记 “弗洛伊德派心理动力学与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的不同之处”
- 宗教:他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生命早期对母亲抱有性欲,此恋母情结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父亲有保护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爱慕他,但也同时因父亲与众母亲的关系而嫉妒他。儿子们了解独力无法击败领导者父亲,故合力予以杀害,之后以祭仪宴飨形式啖之,借此将父亲的力量纳入己身。然而众子之后背负的罪恶感,也使其强化对父亲的回忆,并予以祭拜。部落内也由此产生乱伦与婚姻的禁忌,并以象征性的动物牺牲取代人祭。
1928b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
是的,弗洛伊德也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1856,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相差三十年),但后者不一定读过前者,大约1902年之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才开始逐步被外界关注,而陀思妥耶夫已经在1881驾鹤西去
@link::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弑父者》Dostoevsky and parricide (S.E. XXI 175-94)
本文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和方法阐释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1821—1881)文艺创作的一篇心理美学的论文。
弗洛伊德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狄浦斯情结(或称“恋母情结”)的弑父动机与赎罪欲在文学上的再现,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症和神经症发作在艺术上的投射。进而他指出,西方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马拉佐夫兄弟》)均以弑父者为其同一主题,其弑父行为动机都是与情敌去争夺一个女人。弗洛伊德坚持,潜意识的情杀动机与严重罪疚感的癫痫症和神经症,既是创作文艺作品的重要起因,又是理解西方文艺“杰作”的一把钥匙。 // @link [[../64.Novel-and-Poesy/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