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PM的认知偏差手册,产品设计常见误区:认知偏差-产品经理知识手册_飞书
概念
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或作认知偏差、认知偏见等,是一种在判断中偏离规范(norm,哲学术语)或理性的系统模式。个人根据他们对输入的感知创造他们自己的“主观现实”。个人对现实的建构,而不是客观输入,可能会决定他们在世界上的行为。因此,认知偏差有时可能会导致知觉扭曲、不准确的判断、不合逻辑的解释或广义上的非理性(英语:irrationality)。
尽管这种误解看起来像是失常,但偏见可以帮助人类找到共同点和捷径,以帮助处理生活中的常见情况。一些认知偏差大概是适应性的。认知偏差可能会导致在特定情况下采取更有效的行动。
此外,允许认知偏差可以实现更快的决策,当及时性比准确性更有价值时,这可能是可取的,如启发法所示。
其他认知偏差是人类处理能力极限的“副产品”,是由于缺乏适当的心理机制(有限理性)、个人体质和生物状态的影响(参见体化认知),或仅仅是由于处理资讯能力的极限。
在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人类判断和决策研究的过去累积中,已经确定了一系列不断发展的认知偏差。
尽管大多该些偏见的现实已被可重复(reproducible)的研究证实,关于如何对这些偏见进行分类或如何解释它们经常存在争议。一些认知偏差的几个理论原因是已知的,这些偏差通过其共同的生成机制,例如嘈杂的信息处理(noisy information-processing)提供了对偏差的分类。
Gerd Gigerenzer 曾批评将认知偏见视为判断错误,并倾向于将其解释为与逻辑思维的理性偏差。
解释包括信息处理规则(information-processing rules,或称心理捷径 mental shortcuts),称为启发式,大脑用来产生决定或判断。偏见有多种形式,表现为认知(“冷”)偏见,例如心理噪音(mental noise),或动机(“热”)偏见,例如当信念被一厢情愿扭曲时。两种效果可以同时存在。
关于这些偏见中的一些是否被视为无用或非理性(irrational),或者它们是否会导致有用的态度或行为,也存在争议。
例如在结识他人时,人们倾向于提出引导性问题,这些问题似乎偏向于确认他们对这个人的假设。然而,这种确认偏差也被认为是社交技巧(social skill)的一个例子。一种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
常见认知偏误
决策、信念与行为偏误列表:
- 不明确性效应或厌恶不明确 Ambiguity effect 决策时倾向避开资讯不足的选项
- 后见之明偏误 Hindsight bias 又称“我早就知道了”、“马后炮”、“事后诸葛”。在事情发生或发展后,以为自己事前就能预测其发生与发展
- 可获性层叠 Availability cascade 一件事越常被公开谈论,就越加相信其真确性(类似“三人成虎”
- 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 Focalism 为不熟悉事物估值时,会把熟悉的类似事物或不久前接触到的无关数值当做“锚”(经验),估出来的数值会大大倾向“锚”
- 韵律当理由效应 Rhyme as reason effect 认为有韵律的语句比较有道理。(押韵)
- 舒适区效应 Comfort zone effect 对于过去常用的方案(舒适圈),高估效益或成功机会;对于过去少用的方案,低估效益或成功机会。
- 人类中心思维 Anthropocentric thinking 在孩童身上观察到的一种倾向,以人类当作类比来推测其他不熟悉的生物现象(拟人化)。或是反过来认为人所具有的特征是其他动物都没有的。
- 移情隔阂 Empathy gap 情感冷淡时,低估他人情感的强烈程度;情感强烈时,高估他人情感的强烈程度
- 逆火效应 Backfire effect 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 敌对媒体效应 Hostile media effect 对于立场与自己不同的媒体,总认为它们有偏见、不客观
- 从众效应 Bandwagon effect 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社会心理学中人受社会所影响)
- 啦啦队效应 Cheerleader effect 处在优秀的团体会比单独看起来更优秀
- 相合性偏误 Congruence bias 直接检验假设,却没想到要检验其他可能的假设
- 保守倾向 (贝叶斯) Conservatism (Bayesian) 新证据出现时,对既有信念的修正幅度不足
- 知识的诅咒 Curse of knowledge 懂得多的人非常难以懂得少的人的角度思考问
- 幸存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 专注于从某个过程中存活下来的人或事寻找弱点意欲补强,却忽略了最大的弱点更可能在未存活的人或事之中。
- 既视感 Déjà vu 对某些事物有强烈的熟悉感,似乎曾经接触过,且能预先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 本质主义 Essentialism 认为人与事物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本质,并据此为它们分类,其他的分类方式是错误的
- 功能固着 Functional fixedness 受物品的一般用途局限,无法想到用特别的方式利用物品。(无法跳脱框架)
- 框架效应 Framing effect 同一资讯以不同方式呈现方式会带来不同想法,例如“有十分之九的存活率”和“有十分之一的死亡率”。
- 巴纳姆效应 Forer effect; Barnum effect 人们会把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人格描述评价为高度准确,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能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
- 资讯偏误 Information bias 倾向寻求更多资讯以做出决策,即使寻求的资讯对决策没有帮助
- 错觉相关 Illusory correlation 认为两件事应该有关系时,便会在检视经验与数据时觉得它们经常一起发生,即使它们一起发生纯粹是随机现象
- 沉没成本谬误或不理性增值 Sunk cost fallacy; Irrational escalation 由于先前已在某事上投资很多,即使新证据显示那是不好的选择,仍倾向于加重投资。
- 多看效应或单纯接触效应 Mere exposure effect 对熟悉的人与事产生过多的好感
- 忽略可能性 Neglect of probability 对于不确定的事,无法准确评估其发生机率,不是完全无视,便是过份高估
- 自制偏误 Restraint bias 高估自己对诱惑的自制力。
- 购后合理化 Post-purchase rationalization 购买后把之前的购买决定合理化,即使买下的产品太过昂贵或发现瑕疵。
- 对抗心理或抗拒心理 Reactance 他人要求做或不做某事时,有做相反事的冲动,尤其这要求对自由、自主造成威胁时。
- 更多: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AA%8D%E7%9F%A5%E5%81%8F%E8%AA%A4%E5%88%97%E8%A1%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