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 Paul Meehl 为表对费尼尔司·泰勒·巴纳姆的敬意而命名,又称巴南效应、弗拉效应(英语:Forer effect))是一种心理现象: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

巴纳姆效应能够对于为何不少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测验等被普遍接受提供一个不十分完全的解释。

自我实现预言

自证预言(英语: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称“自我应验预言”或“自我实现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1]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信念和行为之间的正反馈被认为是自我应验预言成真的主要原因。虽然此类预言的例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印度时期的文学作品,然而“自证预言”这个名称直到20世纪才由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并对它的结构和推论作了比较系统化的定义。莫顿在他的著作《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中对自我应验预言作了如下阐述[2]:
自我应验预言是一种能够唤起新的行为的预言,并且该行为使得本来错误的概念变成了正确。
吸引力法则被视为是自证预言的一种。

这一理论最著名的实验出自1968年Rosenthal博士与Jacobson博士所完成。首先,他们给一所中学的所有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告诉老师一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让老师相信这些学生在来年的学习成绩中将会飞跃成长。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高智商”的学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随机抽取。因此,他们智商不见得比其余学生还高。随后的实验结果惊人: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事实跟其余学生的智商一样)在来年的学习成绩确实突飞猛进。
科学家认为原因有可能是:

1. 老师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觉中给了这些“高智商”学生更多的感情投入
2. 给了更多学习资料和让他们研究艰深的学习内容
3. 对于“高智商”学生的学习,老师在不自觉中给了更多的反馈
4. 老师在不自觉中给了这些学生在课堂中活跃的机会。

@ref:
自证预言 | 我为什么忍不住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