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数字花园
数字花园 是介于笔记应用和博客应用之间的半公开数字展览馆,半公开指的不是读者没有权限阅览,而是很多想法只是相互关联的半成品,令他人难以轻易看懂。
因为数字花园降低了对内容的要求,不强求作者将所有内容都打磨成文章级的成果,数字花园就会鼓励作者产出更多的内容,不拘一格降笔记。
菲尔德的隐喻:花园、溪流和篝火
在2015年数字学习研究网络上,迈克·考菲尔德(Mike Caufield)发表了关于《花园与溪流:技术田园》的主题演讲。它后来成为一篇重要的文章,为我们现在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有谁应该被认为是最早提出了数字花园的话,那就是考菲尔德。他是第一个用诗意的、连贯的文字来阐述整个想法的人。
麦克·考菲尔德认为,互联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花园”,一种是“溪流”。花园(Garden) 是说,互联网就像一块土地,上面有小路,有花草树木,它们皆有所指。小路就是超链接,让我们在不同网页穿梭,花花草草则是不同的网站。这的确和早期的互联网形态很像,和上面提到的1998年的超文本花园联系上了。
溪流(Stream) 指的就是线性的信息流,各种关注、算法推荐、通知产生的信息流,就像一条条小溪不停流淌。溪流里的信息,上一条和下一条可能并不相关,只是被聚合到了一起。甚至社交网络号称是网络,但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还是一条条的信息流。
考菲尔德得出结论:在溪流模式中,无法承载系统化的知识。
如果互联网只剩下溪流模式,那么它迟早会变成充斥知识碎片的混沌之地。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投身于溪流当中,也无法收获真正的成长。考菲尔德认为,我们应该像园丁维护花园一样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2018年,一个叫汤姆·克里奇洛的软件工程师写了一篇博客《数字溪流、篝火与花园》,在继承了考菲尔德所提出的两种意象之外,还创造了一个新的意象:数字篝火(Digital Campfire) 克里奇洛说,数字溪流的例子就像推特,数字花园的例子有维基百科,而数字篝火介于两者之间:像是博客、一些slack社群。博客中的知识之光就像篝火一样,随时间逐渐熄灭,社群中的讨论也随时间消逝,但在写博客、参与社群的过程中,他自己获得了成长 @ref:: Of Digital Streams, Campfires and Gardens
Digital Garden 的特点:
- 不断生长:数字花园里的文章需要不断打磨和更新(就像打理花园),也意味着数字花园里的文章可以是半成品
- 数字花园有“小径”:文章是有关联的,双链or传统的目录
- 数字花园同博客的区别:博文一旦发布很少会再更新/打磨内容(不是说功能上不能够,而是用户的使用的习惯),对于文章的索引,博客更强调时间序,数字花园似乎是不喜欢“timeline”式的(时间序的更像是 Stream的特征),并且强调文章之间的引用关联
常青笔记: Evergreen notes by Andy, Andy本人可能在ob上发布了常青笔记,将上面的笔记转为了ob库https://publish.obsidian.md/andymatuschak/_Start+Here, 也可能是Anthony Gold获得授权后转置的
搭建自己的数字花园
使用 Hexo
Hexo默认主题和 NexT是按照修改时间排序,如果要实现 order by Name:参考 Hexo部署和使用指北(Windows) | 扔掉笔记 ᐛ/自定义post排序
使用 Hugo
@todo
使用 TiddlyWiki
How to build a digital garden with TiddlyWiki - Ness Labs